記者從鄭州糧食批發(fā)市場、鄭州商品交易所了解到,截至7月5日的一周,主產區(qū)新小麥收購價格整體圍繞最低收購價區(qū)間運行,局部地區(qū)雖有漲有跌,但幅度較小。因價格優(yōu)勢,不完善粒超標小麥首次拍賣交易活躍,超溢價全部成交。
專家分析認為,隨著后期諸多利市政策的不斷落實,夏收小麥市場有望向著好的預期發(fā)展,麥價有望穩(wěn)中回暖,但由于新糧上市供給壓力仍然較重,其上升的空間相對有限。
收購進度快于上年,托市數量占比增加
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統(tǒng)計,截至6月25日,主產區(qū)小麥累計收購2130.3萬噸,同比增加424.8萬噸,其中,江蘇收購561.6萬噸,同比增加58.9萬噸;安徽收購383.6萬噸,同比增加192萬噸;河南收購450萬噸,同比增加66.4萬噸;山東收購352.5萬噸,同比增加73.4萬噸;湖北收購68.7萬噸,同比增加9.5萬噸;河北收購133.2萬噸,同比增加24.3萬噸。
由于今年主產區(qū)小麥質量較好,各地小麥普遍符合最低收購價小麥入庫標準。據前期已啟動收購預案的江蘇、安徽反映,今年夏收最低收購價小麥收購數量占比較上年同期提高。截至6月26日,安徽最低收購價小麥收購量162.62萬噸,占到總收購量的四成以上,而上年同期最低價小麥收購量僅有10.11萬噸。截至6月30日,江蘇累計入庫夏糧128.49億斤,其中最低收購價小麥收購量28.82億斤,同比增加9.75億斤,占收購總量的23%,
寄望托市大幅提升小麥價格并不現實
記者從鄭州糧食批發(fā)市場、鄭州商品交易所了解到,繼6月上中旬安徽、江蘇兩個省份實施托市收購預案之后,7月2日河南省在符合條件的相關地區(qū)啟動最低收購價執(zhí)行預案。前期安徽、江蘇兩省雖啟動了小麥最低收購價執(zhí)行預案,但對主產區(qū)小麥市場整體提振效應并不明顯。河南是我國第一大小麥主產省,小麥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該省小麥最低收購價執(zhí)行預案的啟動,無疑對市場打了一針強心劑,小麥價格上行的幾率在不斷加大,市場看好預期增強。
也有市場人士認為,河南加入最低收購價小麥收購行列,對市場的帶動效應雖將好于其他省份,但政策主要的目的是引導市場收購,市場化主導的大格局不會改變。后期的小麥價格有望穩(wěn)中回暖,但空間不大,其主流價格仍將圍繞最低收購價區(qū)間運行。況且,一旦市場收購價格回升到最低收購價水平以上,有關部門就會停止預案實施,寄望托市大幅提升小麥價格并不現實。
政策常規(guī)拍賣暫停對正常小麥市場影響不大
7月3日,國家舉行最低收購價小麥銷售暫停前的最后一次拍賣。計劃投放小麥301.96萬噸,實際成交2.57萬噸,成交率0.85%,均價2173元/噸。
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發(fā)布公告,自2019年7月11日起,暫停2014年—2018年產最低收購價小麥競價銷售。目前主產區(qū)新麥已大批量上市,市場的壓力逐步加重。由于各主體對后市小麥看淡,市場收購行為謹慎。國家暫停2014年—2018年最低收購價小麥拍賣,目的是為了合理引導市場預期,鼓勵多元主體積極入市收購新麥,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夏糧收購的重視。雖然近來臨儲小麥拍賣成交已微不足道,但此政策仍將會對市場的心理產生利好。
因價格優(yōu)勢,不完善粒超標小麥首次拍賣成交較為活躍。7月3日不完善粒超標小麥拍賣,計劃銷售75337噸,實際成交75337噸,成交率100%。最高價2020元/噸,最低價1890元/噸,平均價1943元/噸,超過底價843元/噸。
雖然不完善粒超標小麥銷售不在暫停范圍,但這部分小麥數量并不大,僅限于局部區(qū)域性投放。況且其消費也基本進入飼料和工業(yè)領域,對正常小麥市場影響將不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