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音塔班嘎查(村)土地整治項目區(qū)的配套輸電線已經掉下,嚴重影響農民耕作(5月22日攝) 圖片來自《瞭望》新聞周刊
5月下旬,老天沒有半點下雨的意思。在內蒙古通遼市多個旗縣,農民看著剛剛冒出小綠芽的玉米一籌莫展。“天氣旱,又澆不上水,玉米可不是長不好嘛。”通遼市庫倫旗東洼子村村民杜明(化名)愁眉苦臉地說,建了十多年的機電井用不上,農民有苦難言。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發(fā)現,自2004年以來,通遼市連續(xù)實施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投資60多億元建設機電井及配套農田水利設施。然而,不少工程要么建成后就無法使用,要么使用不久就出現各種問題而被廢棄。
多年來,當地農民多次向相關部門反映,但問題一直沒能得到有效解決。目前,許多機電井、輸電線路、地埋管道等設施損毀嚴重,致使數十億元政府投資打了水漂,令人痛心。
打完井還要等雨澆地
記者在科爾沁左翼后旗(簡稱“科左后旗”)、庫倫旗、開魯縣、科爾沁左翼中旗(簡稱“科左中旗”)等地采訪發(fā)現,部分土地整治項目雖已建成數年,但當地農民至今沒有使用過項目所建機電井等灌溉設施;一些項目區(qū)的耕地上雖然整齊地建有一個個小井房,但農民基本上還是等雨澆地。
在科左后旗查日蘇鎮(zhèn)達音塔班格日嘎查(村)的土地整治項目區(qū),記者看到,大部分機電井房已破損,有的房頂被風刮掉、房門被卸,井房內堆滿垃圾和糞便。機電井配套的變壓器、埋在田間的管網甚至輸電線都已不知去向,地埋出水栓由于妨礙農民種地,被扔到垃圾堆旁。
當地受訪村民說,打了機電井后由于沒有通電,一直沒用過,也沒人管理,有的電線、變壓器等都被人偷走賣了錢。“井都用不了,留這些出水栓有什么用?現在都當成垃圾處理了。”農民王國強(化名)說。
據了解,達音塔班格日嘎查土地整治工程于2013年秋季開工,2014年7月驗收,三個村共整治耕地25170畝,總投資3295萬元。整個項目建成后基本沒投入使用便被廢棄了。
庫倫鎮(zhèn)東皂戶沁嘎查農民那順(化名)說:“具體哪年打的機電井記不清了,應該有十年了。井打得不成功抽不上水來,我們基本上都沒使用過。”
據了解,東皂戶沁嘎查2008年土地整治工程共建38眼機電井及配套電力線路、地埋管網。一名村干部介紹,當時打的機電井大部分用不了,有個別農民自己在井里下管,用柴油機抽上水來,但也持續(xù)不了幾分鐘。
而在一些旗縣,機電井使用一兩年后由于水位下降、變壓器損壞等多種原因也無法再使用??谱笾衅炫漳炬?zhèn)趙家窩堡村一名村民代表說:“村里的機電井是2014年打的,剛開始還能用,一年后就不能用了。”
記者在科左后旗、科左中旗的草原上看到,土地整治項目建設了一排排有著橘紅色屋頂的機井房,然而其中的機電井根本沒有投入使用,井房周圍長滿雜草,部分設施嚴重損毀。
“井都淤了沙,用不成了”
據了解,2004年以來,通遼市累計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共計366個,涉及耕地617.98萬畝,總投資65.66億元,規(guī)劃將項目區(qū)建成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讓農田增產,農民增收。
可就是這樣一個投資巨大的民生工程,卻變成了農民眼中的“鬧心工程”。
記者在庫倫旗庫倫鎮(zhèn)東洼子村農田里看到,由于遍地機電井普遍不能用,農民一個月前種下的玉米剛剛冒出小綠芽,土壤干燥,稍有風來,就吹起灰塵在天空中彌漫。
東洼子村二組農民小洪(化名)家有20畝耕地,又包了50畝,今年5月中旬種了玉米。去年天氣就旱,村里找旗政府從上游的五星水庫放水,在渠周邊的農民才澆了一次水。“今年到目前為止還沒放水,因為干旱,玉米都還沒出苗,要是不下雨,就會賠錢。”小洪說。
機電井指望不上,達音塔班格日嘎查農民趙明德(化名)2017年自己打了一眼井,用柴油機抽水灌溉農田。“打井成本4000多元,澆70畝地柴油成本近2000元。如果用電澆水成本會省一半。”趙明德說:“要是機電井能使用,玉米產量每畝至少增加300斤。”
在努日木鎮(zhèn)前努日木嘎查,記者看到這里土地整治項目建設的機電井和配套管網能正常使用。村里農民將大部分耕地流轉給一家企業(yè)進行規(guī)?;N植,收益明顯。前努日木嘎查會計冀鳳財介紹,“每畝地流轉價格為650元,農忙時節(jié)農民還能到企業(yè)務工,每天收入100多元,總體算下來收入比種玉米高得多。”
趙家窩堡村一名村干部介紹,村里打機電井時分了兩個標段,4標段打井18眼,5標段打井25眼。井用了一年后都不能用了,村里多次向鎮(zhèn)上、旗里反映,4標段的井維修過幾次,5標段根本沒人管。他說:“現在井都淤了沙,已經用不成了。”
接受采訪的多位農民表示,守著地頭的機電井卻澆不上水,看著國家投巨資建設的工程變成了這番模樣,不但鬧心而且痛心。
數十億資金打水漂誰負責
在就以上情況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通遼市自然資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一位負責人說,“沒聽說過有機電井不能使用的情況,土地整治工程打的機電井基本都能正常使用。”
這位負責人說,項目完工后由村委會驗收,村干部簽了后期管護責任合同書,管護任務就由村委會全權負責。“農民對共有生產資料使用、管理不當,可能導致一部分機電井損毀。”
達音塔班格日嘎查支部書記高長林說:“當時村干部是簽了字,但驗收時是用柴油機抽出了水,根本就沒有通電。”
達音塔班格日嘎查一名曾參與機電井施工的農民阿古拉(化名)說,打機電井時,很多井根本不達標。70米深的井,按照標準需要下7節(jié)3米長的管才能抽出水來,但大多數井只下了3節(jié),最多的也只下了5節(jié)。他說:“工程偷工減料不說,電都沒通就驗收了。”
科左后旗自然資源局一位副局長說,目前土地整治項目建設的機電井確實存在近一半不能使用的現象,但項目施工完成后,每個村的村干部、村民代表到現場試井驗收,井出水沒問題才簽了后期管護合同,當時并不存在機電井抽不出水的問題。
東洼子村一名村干部介紹,2013年村里進行土地整治項目,打了61眼井,規(guī)劃澆8000畝地,井打得不夠深,抽幾分鐘就沒水了。他說:“我看好多井不出水就沒簽字,反映多次也沒人來維修。”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認為,項目立項和規(guī)劃缺乏科學論證,項目區(qū)選擇和施工過程過于草率,缺乏監(jiān)管,出資方、施工方和使用者三方責權不清,推諉扯皮是造成國家投資數十億元的民生工程變成“鬧心工程”的主要原因。
“相關部門既然爭取了國家投資,就有責任扎扎實實做好工程,不能要項目時爭著搶著,建項目時稀里糊涂,項目建成就交給農民,責任一推了之。”于光軍說,“國家數十億元資金打了水漂,只有嚴肅問責,才能避免類似荒誕事件繼續(xù)發(fā)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