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能源結構存在富煤貧油少氣的特點,油氣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一直處于高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的普及,特別是環(huán)境壓力,使得油氣在我國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持續(xù)攀升。2017年,我國人均能源消費量從2012年的2.98噸標準煤增長到3.23噸。其中,煤炭從3.05噸降低到2.77噸,石油從0.35噸增長到0.43噸,天然氣則從110.8立方米猛增到169.7立方米。
伴隨油氣需求的增長,作為油氣的重要運輸方式,管道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我國長輸油氣管道總里程已超過13萬公里,西北、東北、西南、海上四大油氣進口戰(zhàn)略通道不斷完善,陸上管道輸油和輸氣能力分別達到6000萬噸和650億立方米。在油氣需求的帶動下,2014-2017年我國油氣管道建設持續(xù)增長。
2014-2017年中國油氣管道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統(tǒng)計局
2014-2017年中國油氣管道運輸工程規(guī)模
資料來源:國家統(tǒng)計局
雖然有了長足進步,但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我國油氣管道發(fā)展依然滯后,不能完全滿足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對油氣特別是天然氣的需求。未來油氣管道運輸領域仍然維持供不應求的態(tài)勢。
智研咨詢發(fā)布的《2019-2025年中國管道檢測工程行業(yè)專項調查及發(fā)展前景預測報告》認為:近年來,我國油氣管道內檢測技術逐漸成熟,國內外技術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國內提供管道內檢測單位較多,主要有GE PII、ROSEN、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管道技術公司及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等。我國油氣管道長度增長快速,從2011年的9.3萬公里,到2017年我國油氣管道長度約13.31萬公里。近幾年我國油氣管道長度情況如下表所示:
2011-2017年中國油氣管道長度統(tǒng)計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學者開始著手于管道檢測技術的研究。從技術層面來看,華中科技大學的楊叔子、康宜華、武新軍等人早在1985年就已經在開始研究磁化技術檢測以及磁信號測量原理,清華大學的黃松嶺、李路明等人對漏磁信號的處理方法進行了總結,并對于漏磁場因幾何缺陷而造成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天津大學的靳世久、王太勇等人關于漏磁信號的定量識別做了大量的物理實驗,并對此進行了仿真分析;上海交大的闕沛文等人對于管道缺陷的識別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合肥工業(yè)大學的何輔云等人分析了漏磁信號缺陷的幾何形狀;沈陽工業(yè)大學的楊理踐等人研究出了將小波包應用在漏磁信號分析上的新方法;山東大學的蔣奇等人通過對管壁檢測及外形量化的研究找到了提高檢測的量化精度的新方法。
在管道檢測工業(yè)方面,哈工大開發(fā)出了660mm管道焊縫的檢測系統(tǒng);上海交大研制開發(fā)了用于長管道檢測的設備;上海大學開發(fā)出的管道檢測設備可以隨著管徑尺寸的變化而進行相應的調整;沈陽工業(yè)大學的無損檢測實驗室開發(fā)出了能檢測多種不同管徑的重要管線的多種型號的管道內檢測器,這些監(jiān)測器均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等特點;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曾在2005年同英國的一家管道檢測公司進行合作,成功研制出了一種管道漏磁內檢測器并且在工業(yè)管道檢測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2014-2017年中國管道檢測長度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目前,我國油氣管道檢測價格在2~3萬元/公里,國外機構油氣管道檢測收費價格在6萬元/公里。
2014-2017年中國油氣管道檢測規(guī)模測算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